印度的繁荣、中国的镜子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正在经历旋风式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另一个美国世纪必须与亚洲列强打交道

不可思议的印度!不可避免的印度!几十年来,世界各地的董事会一直在想,在印度这个有着长期但虚幻的增长前景的国家投资是否合适。今天,这个问题是多余的,去问摩根大通或苹果公司、沃尔玛首席执行官沃伦·巴菲特、特斯拉所有者埃隆·马斯克……那些想要在当代世界的浑水中航行的人将不再在神圣的牛或甘地、特蕾莎修女或瑞诗凯诗的披头士乐队这些词中找到印度,但在奋起奔跑的前进者群体中。

然而,在我们看来,谈论印度世纪似乎有些言过其实。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夸张的时代,接着是昏昏欲睡的分心、稍纵即逝的推文。伟大的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邀请我们长期凝视来衡量历史步伐。 2000 年代初,人们谈论美国的第二个世纪,继亨利·卢斯在 1941 年描述的第一个世纪之后,它必须等到战争结束才能充分部署其力量:两个美国世纪在历史长河中都被赋予了广阔的空间。随后是亚洲世纪,以亚洲四小龙的快照来衡量,帕雷格·卡纳在成功而精彩的文章中提到了这一点;然后是中国世纪,这是习主席中国梦的产物。由于渴望在一个混合而难以捉摸的时代上挂上标签而产生的捷径,仿佛定义它可以让我们安心。相反,在一个无极或非多极的世界中,在快速发生的多重危机中,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形象是查尔斯·库普坎(Charles Kupchan)或伊恩·布雷默(Ian Bremmer)所描述的无人世界。

因此,“印度世纪”的说法有些夸张,因为当时的新闻捷径是将印度和中国联合成一个单一的巨型实体“辛迪亚”,但很快就注定会萎缩。两个亚洲巨人在喜马拉雅山的山峰上相互对视,争夺南半球的领导地位——这个巨大的火山口居住着世界上88%的人口,现在创造了世界一半以上的GDP——他们还没有在同一个小组踢球,也许永远不会,即使他们有很多共同点。从历史意义上出发,日历将它们统一起来:2047年,印度将从英国独立整整1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成立一百年,印度将自己定位为发达国家,中国也是如此。两者都保留着殖民主义的历史记忆,并培养了公开的复仇意识;两国都着眼于长远,并耐心地编织自己的网络,并记住,直到十九世纪的前几十年,它们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人都是难以捉摸的亚洲性或西方异域性概念的拥护者。如果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关于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宣言具有启发意义,那么印度总理莫迪的宣言也同样具有启发意义,他在 2024 年立法选举投票开始前夕宣布:“在新的任期内我们将规划我们国家未来一千年的发展方向。我们将使印度成为增长、繁荣和全球领导力的象征。”

但相似之处也就此打住。中国改变了世界。未来30年印度能否做到同样的事情?也许吧,但怀疑是合理的,至少是出于谨慎。人口几乎相等 – 但到 2100 年,印度人口将是中国的两倍…… – 印度的GDP比中国小五倍,而仅“龙”的出口就相当于“象”的GDP总量。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回忆说,20世纪60年代,印度在教育和医疗保健方面领先于中国,而今天则落后于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而同期中国人均收入只有印度的75%。印度曾经是今天的四倍。中国1991年的人均收入在世界上排名第158位,今天排名第75位,而印度的人均收入排名第161位,现在排名第159位,因此排名并没有上升。印度的平均工资比中国低五倍。尽管这种对比在中国很强烈,但在印度却是爆炸性的:巴黎经济学院的皮凯蒂指出,1% 的人口掌握着 23% 的收入和 40% 的财富。印度,Naya Bharat,或者说新印度,在阶级分化极端的背景下正在成为亿万富翁统治者:今天,有权势的人不再像以前那样隐藏自己的财富,他们不再开着带有有色窗户的朴素大使汽车四处走动,他们炫耀他们的富裕。

对于印度来说,杯子永远不会满或空,它总是半满的。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仅限于阅读统计数据,就会对现实不公正,因为现实开始说印地语而不是普通话。在经历了50年不间断的增长、巨额债务和不可逆转的人口危机之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僵局显而易见:一个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着在实现福祉之前就老龄化的风险。相反,人口平均年龄为28岁的印度却在加速加速:消费爆发、创新加速。中产阶级的惊人扩张仍在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年收入超过 10,000 美元的家庭数量已从 1990 年的 200 万个增加到 2022 年的 7000万 个,根据联合国的数据, 2005 年以来4.15 亿人已摆脱贫困自,印度贫困人口的比例在五年内从 27% 下降到 16%。有一个事实值得关注:印度在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全球份额在 15 年内翻了一番,从 3% 增加到 6%。

中国继续专注于出口,难以让其内部市场起飞,而对于印度来说,到目前为止,不存在外部限制:它有能力在本国境内实现未来几十年的增长。数字很​​重要:在一个拥有 15 亿人口的国家中,即使只有 5% 的富裕消费者所代表的市场也相当于德国的人口。此外,国际环境似乎有利,印度似乎在世界上提供了第三条道路,因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对抗以及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而动摇,新德里受到西方总理的争夺,并成为西方对北京寻求制衡,印度是一个划算的制衡因素:印度与西方分享利益,而不是价值观。
印度终于开始奔跑了,大象确实长出了翅膀,但热情似乎为时过早,前面的路至少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才能成为高速公路。没有任何记载表明,如果中国在自身矛盾的重压下崩溃,印度会准备取而代之。它是20国集团成员中人均收入最低的国家,是美国的三十分之一,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达到印度尼西亚的水平; 25 岁以上的人口中有 46% 没有完成小学教育;近一半的人从事农业,但只创造了国民财富的 15%;印度出口仅占全球出口的2%;不超过四分之一的女性参加工作;它向月球和火星发射探测器,但尽管每年培养出 150 万工程师和 25,000 名来自著名高科技学院的毕业生,但超过一半 14 岁以下的儿童不知道如何做乘法和除法。此外——这在我们看来是反思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受益于西方的长期贸易开放,但当今的国际环境却远没有那么仁慈。更不用说,印度由于其对条约和联盟的特殊性,一直被排除在泛亚洲经济架构之外,而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这些直接竞争对手却从中受益。

总而言之,正如美国人所说:“中国首先到达那里”,美国和欧洲不太可能准备好“欢迎”另一个中国,这只会削减其制造业的剩余部分。我们正处于全球化碎片化阶段,但远未结束,2030年全球经济规模将达到105万亿美元,前十大经济体中有七个位于世界南方,其中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细心的观察者会发现,非洲并没有完全被中国人和瓦格纳所封建,而是反过来开始运转。 2010年,亚洲GDP占总量的20%,如今已达到35%;到2035年,发展中国家的GDP将超过欧美地区;老七姐妹中最大的埃克森美孚甚至不再被列入道琼斯指数,而台湾台积电和韩国三星则是事实上的全球半导体垄断者……

综上所述,印度不是筷子亚洲,也永远不会成为中国人参的翻版咖喱酱。但这绝非坏消息,事实上它包含两个好消息:不是独裁,而是民主,尽管喧闹且带有身份反常的色彩,但正在坐上世界经济火车头的驾驶座;发展中国家第一次通过尊重民主游戏规则实现现代化,这可不是小事……

前意大利驻印度和罗马教廷大使

丹尼尔·曼西尼